你家孩子有沒有這樣的情況:
每天喊十遍“寫作業(yè)”,孩子還是磨磨蹭蹭?
做事總是拖到最后一刻,非得你催著、盯著、吼著才動?
你明知道ta不是真的“不會”,可就是不主動、不積極?
你一邊火冒三丈,一邊又忍不住想:我是不是哪里做錯了?
“孩子為什么總是拖延?”這可能是無數(shù)家長的困惑。
一、你看到的是“拖延”,但孩子感受到的是“壓力”
很多時候,我們看到的是:
孩子作業(yè)寫一半去玩水、去翻書、去發(fā)呆;
明明考試臨近了,還在刷視頻、玩積木;
你一說話,他就開始頂嘴、躲避、情緒激動。
但你知道嗎?
拖延,不是一種“壞習慣”,它往往是孩子用來應對情緒壓力和自我焦慮的一種“自我保護機制”。
二、孩子拖延癥的5種類型
1、完美主義型拖延:“我太怕失敗了,所以干脆不開始“
孩子心里有一個“必須完美”的標準:
“如果我做不好,就會被批評。”
“如果我寫錯了,媽媽會生氣。”
于是,他不敢開始,不是因為不想做,
而是因為——
“我怕開始了,就失敗?!?/p>
拖延,是他在“逃避失敗”,也是在“保護自己不受傷”。
2、掌控感缺失型拖延:“我為什么要做你說的事?”
當孩子感覺事情都是“被安排的”、無法選擇時,
他會用“拖延”來表達一種隱形的抗議:
“你說寫我就寫?我憑什么聽你的?”
“我不能決定別的,至少我能決定‘現(xiàn)在不寫’?!?/p>
拖延,是孩子在為自己爭取“一點點掌控感”。
3、能力焦慮型拖延:“我真的不知道怎么開始”
作業(yè)太多、任務太難、時間太趕……
孩子內(nèi)心慌亂,不知道如何下手,
于是選擇“先逃避”,拖著拖著,就成了“習慣”。
拖延是孩子在說:“我其實需要你陪我一起理清思路?!?/p>
4、情緒對抗型拖延:“你越催,我越煩”
家長一催,孩子就煩,一煩就拖,一拖你就更急,
然后你們的關系就陷入了“催-拖-吼-哭”的循環(huán)。
拖延,是孩子在表達:“我不是機器,我也有情緒?!?/p>
5、動力缺失型拖延:“我對這件事沒興趣”
如果孩子看不到意義、沒有興趣、感覺不到價值,
他自然缺乏行動的內(nèi)驅(qū)力。
拖延,是孩子在用行動說:“這件事對我沒意義。”
三、家長怎么做,才能真正幫孩子走出“拖延漩渦”?
1、用“共情”代替“批評”
孩子不是不想寫作業(yè),他是卡住了。
你可以試著說:
“我知道你現(xiàn)在不太想動筆,寫作業(yè)有點煩對不對?”
“你是不是覺得這道題有點難,不知道怎么開始?”
被理解之后,孩子才有可能“松下來”。
2、給孩子選擇權,找回“主動感”
與其說:“你現(xiàn)在必須寫作業(yè)!”
不如說:
“你想先寫數(shù)學還是語文?”
“你想自己寫,還是我陪你寫一會兒?”
讓孩子感覺“我可以選擇”,他才愿意“開始行動”。
3、拆小目標,降低啟動難度
很多時候,孩子不是“做不到”,而是“起步難”。
你可以這樣鼓勵:
“我們先寫兩題就休息一下,好嗎?”
“你先用5分鐘讀一遍題,不著急寫?!?/p>
一旦開始,焦慮就會減少,拖延就會自然減少。
4、創(chuàng)造輕松的“開始儀式”
給孩子準備一個喜歡的筆記本、喜歡的背景音樂;
或者制定一個“寫作業(yè)前的小儀式”:洗個臉、喝杯水、深呼吸。
讓“寫作業(yè)”不再是“壓力源”,而是一個“有歸屬感”的過程。
5、鼓勵“過程”,而不是只看“結果”
與其說:“你寫得不錯?!?/p>
不如說:
“這次你自己主動開始寫,我發(fā)現(xiàn)你比以前更快進入狀態(tài)了!”
“你有一道題不會,但你沒有逃避,還在堅持,我很佩服你?!?/p>
孩子不是因為“寫得好”才值得被表揚,
而是因為“他在努力”,才值得被看見。
心理咨詢預約:18522868098(同微信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