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也刷到過這樣的內容:
“內向型人格適合深度思考型崗位!”
“ENFP是天生的理想主義者,最適合自由職業(yè)!”
“ISTJ一生穩(wěn)定踏實,是最靠譜的伴侶!”
“INFP注定敏感又孤獨,容易在情緒里打轉……”
于是你點開了MBTI測試, 選了幾十道題,最后跳出一串英文字母:
INTJ、ENFP、ISFJ、ESTP……
你看著這些字母,既好奇又迷茫:
“我到底是哪一型?”
“這個測試真的準嗎?”
“我的人格類型,真的會決定我的命運?”
當下,MBTI人格測試火遍全網(wǎng), 但你知道嗎?
MBTI不是標簽,不是命運的劇本,它更不是你人生的“說明書”。
一、MBTI火了,但你真的了解它嗎?
MBTI,全稱是 Myers-Briggs Type Indicator, 由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發(fā)展而來, 它將人格劃分為16種類型,基于4個維度:
精力來源:外向(E) / 內向(I),你更傾向于從外部世界 or 內在世界獲得能量。
信息處理:實感(S) / 直覺(N),你更注重現(xiàn)實細節(jié) or 概念與可能性。
決策方式:思維(T) / 情感(F),你更理性邏輯 or 更看重人情與共情。
生活方式:判斷(J) / 知覺(P),你偏好計劃和秩序 or 靈活與即興。
組合起來,就有16種人格類型:
INTJ:邏輯型戰(zhàn)略家
ENFP:熱情的探索者
ISFJ:忠誠的守護者
ESTP:行動派冒險者
……
MBTI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認知風格、行為偏好、人際模式,
但它并不是好壞的評判標準、能力的衡量標尺、命運的唯一解釋。
它是“了解自己”的一把鑰匙,不是“定義自己”的標簽鎖鏈。
二、MBTI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
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:
在生活里總被說“你太敏感了”“你太冷漠了”“你太慢熱了”
你開始懷疑:“我到底怎么了?我是不是不正常?”
直到做了MBTI,看到結果那一刻,你突然松了一口氣:
“原來,這就是我啊。”
1、MBTI給了我們一個“被理解的機會”
INFP看到“理想主義者、共情力強”,終于明白:原來我不是玻璃心,我只是感受力太強。
ISTJ看到“責任感強、踏實穩(wěn)定”時,終于理解了:我不是無趣,我只是更重視安全感。
ENTP看到“頭腦風暴型、喜歡挑戰(zhàn)”時,終于釋懷了:我不是三分鐘熱度,我只是喜歡探索。
MBTI不是給你一個“新標簽”,而是幫你接住“舊質疑”。
2、MBTI像一面鏡子,照見“被自己忽略的自己”
你以為你是內向,但測試告訴你:你只是在人多的時候能量消耗快;
你以為你很冷靜,但測試告訴你:你其實很在意別人感受,只是不擅表達;
你以為你不夠好,但結果告訴你:你只是有一套不同的“能量使用方式”。
人們喜歡被“歸屬”,是因為太怕“不確定”。
人們喜歡被“定義”,是因為太怕“混亂的自我”。
三、MBTI可以幫你,但也可能“框住你”
當MBTI變成“標簽”,而不是“工具”,問題就來了。
1、 “我是INFP,所以我注定情緒化、拖延、難搞”
請記?。?/p>
你不是MBTI的奴隸,MBTI只是描述你的一種傾向。
它不是你“永遠不變的性格宿命”。
2、“我和他不合,他是ESTJ,我是INFP,我們注定不合”
請記?。?/p>
MBTI不是“戀愛指南”,更不是“性格匹配器”。
所有和諧關系的核心,永遠是——理解 + 溝通 + 接納。
3、“我是P型人格,所以我不適合有計劃的工作”
請記住:
你有偏好,但不是不能成長。
MBTI不是天賦值,而是“起點”。成長,才是“變量”。
如果你用MBTI逃避改變、抗拒成長、拒絕面對問題,那它就成了你“舒適區(qū)的借口”。
四、我們可以拿MBTI來做什么?
1、拿它做“自我覺察”的工具
例如:
你是I人,社交后容易疲憊,那你就可以主動安排獨處時間來恢復能量;
你是N人,容易忽略細節(jié),那你可以用工具輔助自己記流程;
你是P人,容易拖延不定,那你可以設定“輕計劃+彈性目標”來激活行動力。
MBTI不是讓你躺平說“我就這樣”,而是讓你更有策略地擁抱自己的節(jié)奏。
2、用它改善人際關系中的“誤解”
當你知道:
F人不是玻璃心,而是共情力強;
T人不是冷酷,而是邏輯優(yōu)先;
J人不是強迫癥,而是對秩序有安全感;
P人不是沒譜,而是喜歡空間和彈性;
你會少很多誤解,多很多理解。
MBTI是“溝通的橋梁”,不是“隔離的圍墻”。
3、用它作為“成長路徑”的參考
你可以問自己:
“我現(xiàn)在的行為模式,是偏好,還是習慣?”
“我能不能試著走出舒適區(qū)一點點?”
“我能不能在不壓抑自我的前提下,培養(yǎng)一些新的能力?”
你可以是INFP,也可以練出邏輯力;
你可以是ESTJ,也可以學會柔軟與共情。
心理咨詢預約:18522868098(同微信)。